BU-SHI-SHI-BAI.jpg
《失败的捕食者》纪录片解说素材全1集
动物解说素材《失败的捕食者》为何看似处于强势地位的捕食者常常遭遇失败?汇总了大自然中捕食者翻车的名场面,事实上捕食者攻击失败是常态,捕获猎物才是一次偶然。不然其他动物早就被吃到灭绝了,更或者捕食者早都吃成了胖子。
一头猎豹对一只羚羊穷追猛赶了几秒之后,就放弃了追逐。一只北极熊在离一只肥美的海豹仅一步之遥时却失手了,只好饿着肚子空手而归。还有一种名为Meyenaster gelatinosus的海星,它捕猎的成功率只有2%,刷新了捕猎的最差纪录。捕食者屡屡献上“拙劣”的表演,动物纪录片的忠实观众想必看过上千次类似的场景了。为什么这些捕食者在捕猎方面的表现如此糟糕,这难道不应该是它们擅长的领域吗?然而纪录片没有撒谎。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猎物却往往是逃脱的好手。即使是速度冠军猎豹,出击的失败率也高达60%。
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捕食者身上,而是要关注捕食者和其猎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以及在这场博弈中它们各自的利害关系。当捕食者发现猎物并追赶时,双方都开始加速,猎物拼命逃跑,捕食者预判前者的奔跑路线穷追不舍,而这场追逐也恰似两者在进化层面上发生的追逐。诚然,自然选择会筛选出最优秀的捕食者,但它同样也会在猎物这边筛选出最强的躲避者。一只狐狸追逐一只兔子是为了一顿晚餐而奔波,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失败的后果并不严重:少吃一顿不会饿死,迟早还会有别的机会出现。相反,为了甩掉狐狸而逃跑的兔子却是为了生存在奔跑,一旦失败,代价将十分惨重。通过这个“晚餐与生存”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选择给猎物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让其变得更擅长躲避捕食者,而不是让捕食者更容易成功。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对两类物种的很多标志性性状都产生了影响,包括眼睛的位置、体型的大小、对移动的感知和敏锐度、发出警报信号的能力、决定进攻还是逃跑的临界距离、用于奔跑的肌肉组织、自切(自行断离身体某个部位的能力,如蜥蜴断尾逃跑)、羽毛的易脱落性和比较鲜艳的外观等。它甚至还会影响动物的嗅觉或大脑的发达程度,有一项研究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这项研究表明,在鸟类中,被猎人击中的鸟的脑小于成功逃脱的鸟的脑。因此,生物的存在离不开捕食者和猎物的互相牵制,尤其是大部分物种既是捕食者又是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