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HU-LANG-TU.jpg
《吉呼郎图墓群发掘记》纪录片资源全1集
央视考古纪录片《吉呼郎图墓群发掘记》讲述2020年,考古工作队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发现一处东汉时期匈奴墓群。在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员清理墓葬33座,出土了铜镜、漆器、琉璃、铁器等诸多文物。考古队员初步探明这片墓群有120座墓葬,已发掘的墓葬仅是冰山一角。
墓葬布局和结构方面,除了一座同冢异穴墓(M32、M33)外,多数墓葬都为单墓穴。墓葬的总体布局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墓坑位于封石堆的下方,通常每个墓冢只有一个墓穴。墓坑的长度在2至3米之间,宽度约为1米,深度则从1.5米到4.3米不等。在2021年的发掘中,多数封石堆的特征表现为圆圈形,由灰色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最大的封石堆直径可达约13米。墓坑的结构与封石堆的尺寸呈现出正比关系,这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墓葬文化及古代人对墓葬的重视。
墓葬内部的布局和葬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木棺或石椁的使用体现出工艺的精细,棺椁通过榫卯结构进行拼合,显示出古人的工艺水平。木棺的表面髹黑漆并装饰有网格形铁条和柿蒂花形铁饰,寓意着死者的荣耀与地位。在墓葬中出土的遗物种类丰富,包括铜镜、铁器、骨器和陶罐等。这些物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线索。
各单位合作进行遗物和生物的测试分析,力求通过多种学科手段揭示墓群的历史价值。项目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进行碳十四测年、铜器、珠饰测试及出土谷物分析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DNA测试研究等。这些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为我们揭示匈奴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匈奴文化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