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地球脉动
查看: 12|回复: 0

《一战中的战壕战》纪录片解说素材百度云盘下载 1080P全1集外挂中字 MP4/790M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098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5-9-9 15: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HAN-HAO.jpg

ZHAN-HAO.jpg

《一战中的战壕战》纪录片解说素材全1集

军事动画演示解说素材《一战中的战壕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旷日持久,交战双方为了打破堑壕战僵局也绞尽脑汁,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面对同样的问题,双方作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选择。

堑壕战,指交战双方在相对固定的战壕系统中进行攻击、反击和防御的作战方式。双方的战壕系统通常彼此距离很近。当防御方强大的火力迫使交战双方都大规模挖掘战壕以获得掩护,从而牺牲机动性时,就会采取堑壕战。战壕系统最初可能只是由士兵们用挖掘工具匆忙挖出的一排散兵坑。这些坑随后会被挖深,以便士兵能在其中直立,而且各个散兵坑之间会用浅的匍匐壕沟连接起来。从这个开端,可以逐步建成更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现代堑壕战的战术鼻祖是 17 世纪法国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为攻城而开发的逐步延伸的堑壕系统。

19世纪60年代以来,武器装备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用高能炸药代替黑色炸药,这不仅使大炮的射程比以前大得多,而且每一枚炮弹杀伤力也更加大,到1900年,有反冲系统的野战炮已经能在不损失任何精度的情况下实现极高的射速。这种火炮会在几分钟内摧毁整个目标区域,而步兵最紧迫的任务是找到躲避炮击的办法,如分散、伪装、屏蔽和烟雾,最后他们发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工事,工事能使人员伤亡率大大降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年至 1918 年),堑壕战在西线达到了顶峰。当时,数百万士兵在从比利时海岸延伸至法国东北部直至瑞士的战壕战线上对峙。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月,德法两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在机枪和速射炮的致命火力下惨遭挫败,于是战壕应运而生。在当时的战斗环境中,空中飞弹如雨,数量之多迫使士兵们挖洞藏身以求保命。

1914年马恩河会战的谢幕,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上唯一一次大规模运动性会战的结束,此后数年间,双方均依靠一条由英吉利海峡延伸至瑞士边境的堑壕战线对峙厮杀,由于武器火力的强横和野战筑垒工事的完善,防御在这个时候成了压倒攻击的战争样式。机枪、火炮、铁镐和铁丝网使进攻一方经常尸横遍野而一无所获,许多会战动辄数十万人伤亡所能换来的只是敌军防线的略微后移。到1915年底,西线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半地下城镇,每一个城镇都有庞大的军队和设施。

协约国的堑壕阵地较为简单,法国军方高层公开表示,如果把堑壕搞得太过“舒适”,士兵们就不情愿冲锋了。而人数处于劣势的德国人显然更愿意在法国人的领土上坚守下去,他们的堑壕较为坚固、宽敞,内部设施完善。有些防炮掩体四壁贴着墙纸,挂着镜子,少数甚至还有地毯。尽管如此,任何一条堑壕中的生活都没有浪漫色彩可言——绝大部分时候,双方士兵缺食少穿,蜷身在泥浆之中。老鼠、跳蚤、虱子似乎无处不在,寒冷、疾病,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成了敌人,然而对此却又无可奈何。随着双方堑壕体系的不断完善,火炮也只能勉强骚扰壕沟中敌军的好梦,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动强攻只能占领少量前沿堑壕,而且筋疲力尽的进攻者很快就会被对手强大的预备队赶回去,一场毫无意义的屠杀就这样暂告一段落,然后又在不久后故技重施,如此周而复始。一场场打击敌人士气的有控制的战役变成了一场场失控的超常较量,胜负不决、毫无目的,给双方造成了触目惊心的巨大伤亡。

总体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西线交战双方的军队都试图通过在步兵冲锋前对敌方战壕进行猛烈炮击来突破对方的战壕系统。但这些进攻通常都以失败告终,部分原因是炮击前的准备让防守方提前知晓进攻即将来临,从而有时间调集预备队进行反击,而且炮击本身将双方之间的“无人区”变成了坑坑洼洼、布满弹坑的崎岖地带,减缓了进攻步兵的推进速度。

游客,下载链接在此处,参与回复任意评论后显示。点击回复或者【开通VIP用户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